企石镇深巷村的北面,古老的东江静静地流过。而穿过企石的从莞深高速、东部快速,也都与深巷村有着不小的距离。在深巷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,织带产业今年上半年的生产总值约1亿元。织带产业高峰时曾有近60家织带企业,老板绝大部分是本村人,足见织带产业的辉煌。
一个没有丰富资源,又偏离镇中心,区位不占优势的小村庄,为何能得到织带产业的青睐?又是一股什么力量,让织带企业选择了这片热土?在深巷村,织带厂商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让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。
顺势而生
深巷村第一家织带厂的出现看似偶然,却有着时代因素的必然。
深巷村,这是一个被织带改变的地方。
从村子北面的东江大道转入深巷村,没有想象中林立的织带广告牌或者织带企业的指路牌。深巷村党工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姚杨志说,村里的织带企业比较分散,没有特别集中的区域。
不过,随便走进一条村中的道路,环顾左右,映入眼帘的很可能就是不同的织带厂名。
百度百科显示,2.5平方公里的深巷村有常住人口2000多人,外来人口2000多人,拥有大小工厂企业63家,工业产品以织带、电子、五金、塑胶为主。织带产业,无疑占着不小的分量。深巷村织带产业辉煌时,据说有织带厂五六十家。
姚志堂的顺发织带厂,不论规模还是产值,都在深巷村名列前茅。他说:“鼎盛时期,顺发织带厂有300多个工人,一年产值曾有1个亿。”
1988年,初中毕业的姚志堂进入莞城的一家织带厂当学徒。一年后,深巷村第一家港商和村民合资的企业益兴织带厂成立,他回来进了厂,5年后带着十几个人,在村里创办了顺发织带厂。
其实,“织带村”的产生和姚杨志有关。第一个在村里带头做织带厂的人,就是他的父亲。
姚杨志的父亲原在香港的织带厂上班,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东莞的利兴织带厂、丰盛织带厂工作过。这些都是东莞早期的织带厂,姚杨志的父亲参与兴办了丰盛厂。
“他觉得熟悉织带行业,在外面办厂不如回到家乡来开厂。”姚杨志说,他的父亲后来就在深巷村跟人合作办起了益兴厂。
深巷村的第一家织带厂来得看似偶然的背后,又有着必然的时代因素。
1978年,全国首家“三来一补”工厂——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投产。该厂的投资者张子弥,正是港商。此后,越来越多的港商选择在东莞投资办厂。
改革开放到了1984年,东莞提出“农村工业化,城乡一体化”的发展目标。后来,就有了创造东莞辉煌的“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”的发展模式,大大小小的工厂、作坊,进入各镇村的街巷农舍、田头地角。
有了一定资本和技术的姚杨志的父亲,在乡情和政策的召唤下,回深巷村创业算是水到渠成。
独特的植根性
1994年后,“传帮带”影响下,深巷村村民创办的各种织带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
1989年成立的益兴厂,成为深巷村织带产业的孵化器。
当时,益兴厂招了很多村民,其中就有当学徒归来的姚志堂。“我从学徒开始做起,到成立自己的织带厂时,已经是技术骨干,管理着下面的一群人。”姚志堂说。
益兴厂的招工,吸引了很多村民。后来,这些进厂的村民中,部分人继续在深巷村从事织带行业,成为了规模不等的织带厂的老板。
姚志堂是第一批开办织带厂的深巷村人。他说,1994年之后的时间里,大大小小的织带厂在深巷村如雨后春笋般地起来。港商的到来,带来了设备和技术,更是打开了深巷村人的眼界,看到了创业的路子。
“进过厂的人办织带厂,亲戚、朋友看到也跟着来。他们选择在村里办厂,因为什么都熟悉,好办事。”姚杨志认为,这种“传帮带”作用,让织带厂聚集在深巷村。
“传帮带”的作用,形成了本村人为主的织带产业。这种“近亲繁殖”,又促成织带产业有很强的植根性。
还有一个因素强化了植根性。姚杨志说,深巷村没有中心村镇优势,离镇中心也远,工业又少,村民不能享有物业经济,一定程度上推动部分村民走向熟悉的织带产业。
深巷村的织带产业,无法比拟大朗毛织、厚街家具、虎门服装,这些产业均以镇为单位形成完整产业链。深巷村则以村为点,依然形成了织带加工的辅料行业。
深巷村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5年,全村生产总值约5亿元;2016年上半年,生产总值约2.5亿元。其中,织带产业在2016年上半年的生产总值约1亿元,有企业38家。
事实上,织带的应用非常宽泛,深巷村的产品被用于服装、鞋帽、箱包、玩具、手袋、工艺、汽车、体育用品、医疗器具等领域,为阿迪达斯、耐克等品牌供货。姚志堂说,顺发厂的产品被一些大品牌运用,远销东南亚、欧洲市场。
风雨后求变
走渠道发展方式的深巷村织带产业,传统加工方式存在现实挑战。
深巷村的织带产业,归根到底还是“世界工厂”的一个缩影。
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,是“东莞制造”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“我的织带厂是1997年成立的,当时开机就有钱赚。”姚惠昌是东莞艺赢织带有限公司总经理,他的工厂也在深巷村。
艺赢织带厂是一个小厂,从刚成立时的6个人,发展到现在40多人的规模。对当年的黄金时代,姚惠昌的记忆仍有不低的兴奋度。
姚志堂的黄金时代兴奋点在2001年。当时,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深巷村织带厂迎来了发展的高潮。“加入世贸组织,意味着更加有利于出口,开织带厂的都对前景很有信心。”现在,顺发织带厂的内外销比重为3:7。
好景在2008年被阻断,全球金融危机让全球制造业陷入低迷。顺发厂等无一不受到冲击。姚志堂说,工厂的订单量一下减少了30%,工人也从最高峰的3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60人。所幸,姚志堂有充足的现金流,完全可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。
和深巷村众多的织带经营者一样,在危机中寻求出路,也成为姚志堂考虑的头等大事。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顺发织带厂主动改变,深加工织带产品,改良制作工艺,提高附加值,提供半成品给客户。
“比如做鞋带,以前供应伸缩带就行了,后来把加金属扣等环节给做了,挖掘附加值。”姚志堂说,这种做法效果不错,赢得新的订单,最终挨过了艰难阶段。
顺发织带厂等织带企业的做法,是深巷村织带产业在金融危机后谋变的缩影。它们尝试创新生产方式,试图把大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。
织带产业毕竟还是传统产业,有着传统产业的痛点。姚惠昌近乎诉苦地说,人工、材料等成本一直在增加,做得很累,很多人想不做,但不做又舍不得。
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雨洗礼后,姚志堂感慨地说,作为辅料产品行业,织带产业一向走的是渠道发展,很难形成品牌优势,低端加工的方式没有前途,哪怕迁往更低成本的东南亚。
作为一个有22年经验的织带人,姚志堂望得更远。“我去参加了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行业展会,也去了很多国家考察。未来,工厂争取尽快实现机器的更新换代,向自动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”。
现在的深巷村,有意谋划产业品牌。姚杨志告诉记者,辅料业打造企业品牌很难,但是打响产业品牌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,形成品牌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对深巷村的织带产业,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乔荣认为,推动织带村的进一步发展,还要行业协会、深巷村、企业一起努力,在产业品牌上下功夫。“辅料行业虽然不太景气,但这是一个必要的配套行业,很多行业都需要我们,就是一个永远有前景的产业”。
织带产业很传统,但是很多产业需要它。经过了风雨洗礼的深巷村织带产业,依然不缺机遇,让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,是它的紧迫课题。
百宏织带公司官网:http://www.bhzd88.com/
阿里巴巴国际站:https://jybaihong.en.alibaba.com/
阿里巴巴国内站:https://shopbhzd.1688.com/版权所有 © 2018-2030 江阴市百宏织带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 备案号:苏ICP备17052311号